网络理论核心知识整理

一、网络分层:从 OSI 到 TCP/IP 的架构演进
1.1 ISO/OSI 七层模型
OSI 模型将网络通信划分为七层,构建了标准化的网络通信框架,各层在实际网络交互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:
- 应用层:直接为用户应用程序提供服务,是用户与网络的接口层。例如,HTTP 协议用于网页数据传输,在浏览器输入网址后,HTTP 协议负责将网页资源从服务器请求并传输到客户端;SMTP 协议则用于电子邮件的发送,实现邮件从发件人服务器到收件人服务器的传输。
- 表示层:负责数据格式转换与加密解密。当不同系统间进行数据交互时,如 Windows 系统与 Linux 系统,需要表示层将数据转换为双方都能理解的格式;在数据传输安全方面,SSL/TLS 协议就在表示层实现数据加密,保护用户信息不被窃取。
- 会话层:管理应用程序间的会话连接。以在线购物为例,用户从浏览商品到下单付款的整个过程,会话层会维持用户与服务器之间的会话,确保交易流程的连续性和正确性。
- 传输层:保障端到端的数据传输,核心协议 TCP 和 UDP 有不同的应用场景。TCP 是面向连接的可靠协议,适用于对数据准确性要求高的场景,如文件传输、网页浏览;UDP 是无连接的协议,传输效率高,常用于实时性要求高的场景,如视频通话、在线游戏。
- 网络层:实现数据包的路由转发,IP 协议是其核心。当数据包从源地址发往目的地址时,网络层根据 IP 地址,通过路由器选择最优路径进行转发,确保数据包准确到达。
- 数据链路层:处理物理链路的数据帧传输。它将网络层的数据包封装成数据帧,并进行错误检测和纠正。在局域网中,数据链路层通过 MAC 地址实现设备间的数据帧收发。
- 物理层:定义电气、机械等物理接口标准,其中网卡作为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的硬件载体,通过 MAC 地址实现数据帧收发。网线的接口类型、电缆的电气特性等都由物理层规范。
1.2 TCP/IP 协议族(四层模型)
TCP/IP 模型更贴合实际网络应用,将 OSI 模型简化为四层结构,其设计更注重实用性和效率:
- 应用层:整合 OSI 的上三层功能,直接面向用户应用。像常见的 Web 应用、即时通讯软件等,其数据交互都依赖应用层协议。
- 传输层:与 OSI 传输层功能一致,TCP 和 UDP 协议在此发挥作用,为应用层提供不同的数据传输服务。
- 网络层:专注 IP 协议相关功能,负责网络寻址和数据包路由。IPv4 和 IPv6 协议分别解决不同阶段的网络地址分配和路由问题。
- 网络接口层:合并数据链路层与物理层功能,实现网络设备与物理介质的交互。在以太网环境中,网络接口层负责将数据帧转换为电信号或光信号在物理介质上传输。
二、协议体系:网络通信的规则基石
2.1 协议本质与核心功能
网络协议本质上是对等实体间关于通信内容的规范约定,核心解决两大问题:
- 数据边界界定:通过帧头 / 帧尾标识划分数据单元。以以太网帧为例,帧头包含 MAC 源地址、MAC 目的地址和类型标识,帧尾包含 CRC 校验和,明确界定了数据帧的开始和结束。
- 字段语义定义:明确各协议字段的含义与处理规则。例如,TCP 协议头部的字段包含源端口、目的端口、序号、确认序号等,每个字段都有严格的定义和处理方式,确保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可靠性。
2.2 常见协议分类
- 网络协议
- 应用层协议
- 标准协议
- HTTP:超文本传输协议,用于Web页面传输,目前广泛应用的HTTP/2和HTTP/3在性能上有显著提升
- HTTPS:在HTTP基础上加入SSL/TLS加密,保障数据传输安全,常用于在线支付、网银登录等场景
- SSH:安全外壳协议,用于远程登录和文件传输,通过加密保障通信安全
- FTP:文件传输协议,用于文件的上传和下载,分为主动模式和被动模式
- 私有协议:企业或组织自定义的协议,用于特定场景下的通信
- 标准协议
- 内核协议栈协议
- 传输层
- TCP:面向连接的可靠传输协议,通过三次握手建立连接,四次挥手断开连接
- UDP:无连接的不可靠传输协议,常用于实时性要求高的场景
- 网络层
- IP:网际协议,分为IPv4和IPv6,是网络通信的基础
- ICMP: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,用于网络诊断和错误报告,如Ping命令就是基于ICMP协议
- IGMP:互联网组管理协议,用于管理IP组播成员关系
- 数据链路层
- ARP:地址解析协议,通过广播机制实现IP地址到MAC地址的动态映射
- 传输层
- 应用层协议
三、数据链路层:以太网技术深度剖析
3.1 以太网帧结构
以太网帧作为数据链路层的基本传输单元,其结构包含:
1 | |-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| |
- 帧头:14 字节的帧头包含 6 字节的 MAC 源地址、6 字节的 MAC 目的地址和 2 字节的类型标识。类型标识用于指示上层协议,如 0x0800 表示上层是 IP 协议。
- 数据载荷:数据载荷长度在 46-1500 字节之间,受最大传输单元(MTU)限制。当上层数据超过 MTU 时,需要在网络层进行分片处理。
- 帧尾:4 字节的帧尾包含 CRC 校验和,用于检测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发生错误。
3.2 地址体系与协议协同
- MAC 地址:固化在网卡芯片的 48 位物理地址,全球唯一,用于在局域网内标识设备。
- IP 地址:逻辑地址,用于网络层寻址,分为公网 IP 和私网 IP,随着网络发展,IPv6 逐步解决 IPv4 地址短缺问题。
- ARP 协议:通过广播机制实现 IP 地址到 MAC 地址的动态映射,解决 "已知 IP 求 MAC" 的关键问题。当主机需要向另一台主机发送数据时,先通过 ARP 协议获取对方的 MAC 地址,然后封装成以太网帧进行传输。
All articles on this blog are licensed under CC BY-NC-SA 4.0 unless otherwise stat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