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存池的初步实现
导言在 C++ 开发中,频繁使用 new/delete 会导致内存碎片、系统调用开销大等问题,尤其在多线程场景下性能损耗显著。内存池作为一种高效的内存管理方案,通过预先申请大块内存、重复利用空闲内存的方式,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。 一、内存池核心设计思路1.1 解决的核心问题 内存碎片:原生 new/delete 分配的内存大小随机,长期使用会产生大量无法利用的小块内存(碎片); 系统调用开销:每次 new 都会触发系统调用(如 brk/mmap),频繁调用会严重影响性能; 多线程安全:原生内存分配器的锁竞争会导致多线程场景下性能下降。 1.2 核心设计方案我们的内存池采用 “多池分治 + 无锁空闲链表 + 内存块复用” 的设计,具体如下: 多池分治:按内存大小划分 64 个内存池,分别管理 8~512 字节的内存(步长 8 字节),超过 512 字节的内存直接使用原生 new/delete; 无锁空闲链表:用原子操作(CAS)实现空闲内存的入队 / 出队,避免多线程锁竞争; 内存块复用:预先申请 4096...
C++ STL 算法绑定成员函数问题整理
一、STL 算法调用成员函数的典型错误在开始解决方案前,我们先明确最常见的错误模式,理解问题本质才能避免重复踩坑。 1.1 错误代码示例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#include <vector>#include <algorithm>#include <iostream>class NumberProcessor {private: int value;public: NumberProcessor(int v) : value(v) {} bool isEven() const { return value % 2 == 0; } // 筛选条件成员函数 void printValue() const { std::cout << value << " "; } // 操作成员函数 void add(int num) {...
std::allocator 及 std::vector 原理实现
一、Vector 整体结构与 allocator 定位1.1 Vector 核心数据成员构成std::vector 作为动态数组容器,其核心数据结构由三个指针(或类似指针的迭代器)构成,分别指向: 数据区起始位置(begin):指向已分配内存块的起始地址 有效数据结束位置(end):指向当前已存储元素的下一个位置 内存块结束位置(capacity_end):指向已分配内存块的末尾位置 1.2 allocator 在 Vector 中的核心定位std::allocator 作为 Vector 的内存分配器组件,承担以下核心职责: 提供类型安全的内存分配 / 释放接口 解耦容器逻辑与底层内存管理实现 实现元素构造与内存分配的分离操作 支持自定义内存分配策略的扩展接口 二、std::allocator 核心接口与内存分配流程2.1 allocator 核心成员函数 allocate(size_t n):分配能够存储 n 个元素的未初始化内存块,返回指向内存块起始位置的指针,内存大小为 n * sizeof (T) deallocate(T p, size_t...